用學習共同體「討論、發表、聆聽」的上課方式也一段時間了,從不同的提問中也產生了一些趣味,也有持續下去的動力。但如何讓孩子對課文中的文字,句字,更有印象,除了討論,實作或是來點改變,也可以增加教師上課的熱忱和學生在課堂中的興趣。
在不知不覺的情況下,參加了學校的「學習共同體社群」,每週一下午第二節課大家的空堂時間,邱主任就會集合社群的老師們進行討論與分享。每週一節!才和志豪老師說到這實在有點累,但自己卻在這個社群中獲得支持的力量。教師真的不需單打獨鬥,學校有認真的夥伴隨時可以提供精神上、教材上的支援與分享。這兩週來,也許因為「沒有處罰的桃花源」實施遇上瓶頸,孩子看毫無進步,不交作業、不掃地、上課狀況差,讓自己上課時也提不起勁,卻因為在社群中看見權滿老師的用心,佳芬、意順、志豪、昭銘、馨云老師的分享,強迫自己開放教室提供觀課,適時的在這一段低潮的時間維持著上課的品質。
六上國語第十一課,張曼娟的〈棉花上的沈睡者〉,前一個星期我們透過討論分享課文的提問,探討了這一刻的提問層次、孩子討論與發表的問題,也在討論中,激發了一些課堂上可以做出改變的點。張曼娟從小時候培養綠豆芽的經驗、談到了美國全家眾豆芽卻功敗垂成,接著說捏豆芽根是修身養性,提供了幾道自己吃豆芽的食譜,最後提出,人生就像敷豆芽,只要細心呵護,有一天就會發芽。
一開始仍是進行提問,學生討論,並將討論的答案寫在紙上,實施一段時間的教學共同體,班上學生已經習慣了輕聲討論,但「討論的效益」應是可以在加強之處。
兩人一組,你寫一題,我寫一題,一起舉手,一起發表,每個學生在課堂上都有事情做。
舉手搶答,發表時一起念出討論的答案,其他同學則要目視該組,教師適時走到發表的同學身邊,有助吸引全班目光。
接下來我們要做什麼呢?張曼娟的食譜是否能吃呢?我們能不能依照張曼娟寫的步驟成功做出一道菜?能不能從文句中學習寫作文的技巧?同學們迫不及待的起立看的是什麼呢?
唸完課文,蓋上課本,同學們依著記憶說出步驟:首先將蝦米用油爆得很香,再將綠豆芽投進鍋裡炒一炒,只放鹽,不加醋,吃起來口感很像鹹魚炒豆芽。
試吃時間到了,是可以入口的!每位同學嚐嚐張曼娟敘述的蝦米炒豆芽是什麼滋味,有助於這段文字留在記憶中。其實我更想引導出「觀察、寫作」的過程,孩子在寫媽媽的拿手菜這類文章時,大約只會寫出菜名和好吃,但文章不夠精采,原因就是無法將媽媽做在的步驟、神情和態度寫在自己的文章中,透過這堂理解課文、實際操作的國語課,在接續著作文指導,應該在文意理解和文章書寫上獲得一些啟發!
教師無法每節課都為持一定的上課情緒和品質,尤其我又是「比較情緒化」的個性,透過教師群的討論、分享、反省,教學上的一點靈光,協助自己在上課中盡到責任,也達到該節課的既定目標。看著學生此起彼落的評價:「老師你也會主菜喔?」「老師你有沒有洗呀?」「好香喔!」「吃起來怪怪的!」「加醬油比較好吃!」「很好吃耶!」「老師我可以把剩下的蝦米吃完嗎?」即使情緒較低落、早自修剛因為沒打掃乾淨而生氣的情緒,也能平穩下來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