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朋友志豪老師有一天突然說:「Partner,我最近在看紀錄片〈舌尖上的中國〉,很好看喔!」起初我沒什麼注意,有一天不經意的打開電視,剛好播著〈舌尖上的中國〉,和想像的一樣,介紹中國的食物,但是和以往的美食節目不同,它不介紹餐廳、也沒有主持人試吃之後誇張的表情和評論,而是忠實的紀錄中國食物的味道,裡頭多的是家鄉熟悉的滋味。除了攝影的色調、取景優美,最讓我注意的是旁白。
「秋日的清晨,發源於小興安嶺的呼蘭河水流過原野,蜿蜒曲折地注入松花江。這條古老的河流,千百年來滋潤著松嫩平園東部這片廣闊的土地,養育著這裡的居民。九月,兩岸肥沃的黑土孕育出中國最優質白米。在金秋的豐收之後,這裡很快又將被冰雪覆蓋,成為一片寸草不生的白色海洋。」在這樣通順又蘊含著美麗的旁白中,雖然只有視覺和聽覺,但畫面中的裊裊香氣,似乎傳來了正在鍋裡翻動著的香味。
終於,配合著照片與文字,〈舌尖上的中國〉出版了,不是影片,而是書。在選定這學期給孩子閱讀的100本書時,有點傷腦筋,一來我看得書不夠多,看得也不見得適合高年級的孩子閱讀。但在我的預期中,他們的閱讀必須「較難」、「較廣」。於是這本〈舌尖上的中國〉就出現在班級閱讀書目了。除了圖片張張美麗外,文字的敘述就如同上一段引用的,通順卻具有一定的深度,光是篇名,就夠吸引人了。「時間修煉出的臘味靈魂」、「鹽,一位平衡大師」、「酸,在味蕾綻放時」、「媽媽菜的人生況味」......等。尤其是編輯更在每一個篇章中安插了韓良憶、舒國治、焦桐等台灣名家的美食筆記,每幅照片、每段文字,都值得細細品味。難怪韓良露要說:「紀錄片讓我們驚嘆,這本書卻能幫助我們沉思。」
我曾經想過,這樣子的書我看得喜歡、讀的通順,是因為自己的年齡和閱讀經驗,把這樣子的書給孩子閱讀會不會太艱深了?但馬上浮現一些說服自己的理由:不要給孩子設限、閱讀本來就要看一些比自己程度更好的文字、廣泛閱讀......,加上它的編輯是一個小節一個小節,很容易運用零碎的小時間積少成多。這樣子的書也很適合親子共讀,雖然是中國大陸的食物,但文化涵養豐厚的台灣,各式的味道也都很容易品嚐,試想:和孩子一起閱讀了〈時間修煉出的臘味靈魂〉後,可以帶著孩子到市場上選一塊湖南臘肉,成為晚餐上的珍饈;閱讀了〈泡菜,一千個主婦就會有一千種味道〉,就和孩子嚐嚐那酸甜清脆的口感,豈不增加許多閱讀的樂趣嘛?
留言列表